惠真,公元672年出生,十三岁剃度,十六岁受了沙弥十戒,他在戒律的研学中,发现很多问题,不解,于是就想去印度求经。

  我们都知道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,知道法显,知道义净,但这只是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先驱们,其实,在整个的佛教发展历程当中,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先驱们为之毕生奉献,才有了今天我们依然能够闻法修道。

  历史上留下惠真的资料实在太少了,但仅仅几十个字,就让人肃然起敬。

  青年惠真,学习戒律的时候,萌发了要去印度求经的想法,于是,真的就动身了,历史没有更多记载他的求经过程,只说:至海上,遇义净三藏,与之同归,受学律集,两年尽解,后又从梵僧尚多,得其心要。

  义净三藏回国的时候是695年,按照这个时间推算,当时的惠真只有23岁。那就是这之前就出发取经了,人比人气死人啊,想想我们二十多岁在干吗。

  25岁之后,惠真开始和玉泉寺的弘景禅师学习。

  他一生修头陀行,持戒精严,勤俭精进,标准的天台禅僧。唐中宗听说,要召他进京,被他的老师弘景制止了,告诉中宗,敬仰可以,远远地尊敬一下就可以了,不要强求人家都到你身边来。

  唐中宗接受了这个建议,惠真这才得以在山林间继续习禅办道。

  惠真继承了弘景的家风,非常注重戒律,并著有《毗尼孤济蕴》这部讲述戒律的书,后有写了《菩提心记》这部讲述教理的书,这给我们后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,修行,一定要以戒律为基础,为根本,不可以轻忽戒律。

  他强调戒定慧三学都要具备,止观双行,是天台的精髓。曾有人问他当时的南北禅法,有什么差别时,他回答,“家家门前有长安道”。

  惠真门庭高峻,史载当时不少高僧都随其学律、习禅。

  其中最著名的弟子是净土宗的第三祖,承远大师。

  据柳宗元《南岳弥陀和尚碑》,承远始学禅宗保唐一系,后至荆州,从学于玉泉惠真,惠真令其于衡山传教,化众万计。

  公元751年,二月八日,惠真入灭,报龄七十九,僧腊六十,敕赐大惠禅师。

  惠真写的两本书早已失传,在玉泉寺的祖师名录里也只有区区几行字,找遍各种资料,也只能拼凑出这样一点历史记忆。

  但是仅仅这一点记忆就足以让我们后人汗颜了,十三岁剃度出家,二十三岁就远行取经返回了,然后学习戒律,持守戒律,习禅习教,绍隆佛法,不落门户偏见,心无派别之争。

  他的禅法主张:由戒生定,由定生慧,始渐终顿,定体慧用。

  真的是,真传一句话,假传万卷书。